1999 年 12 月 9 日,开国上将杨得志的子女杨建华与杨秋华,郑重地将一本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书籍 ——《战术思想与作战经验》捐赠给平津战役纪念馆。这本诞生于 1948 年 1 月的小册子,由东野精心编写,汇聚了过去作战的宝贵经验,尽管篇幅有限,却如同一座智慧宝库,价值连城。自杨得志将军获赠后,便对其爱不释手,即便在建国后的和平岁月里,他仍时常翻阅,在书页间留下诸多深刻的批注与指示。
平津战役期间,这本小册子更是成为杨得志将军须臾不离的 “作战宝典”。据传,在紧张激烈的新保安战役时,杨得志对其研读太过专注,竟险些错失抓捕国民党 35 军的绝佳时机,此事令毛主席极为震怒,接连发出三封措辞严厉的电报,对杨得志及程子华、杨成武三位兵团司令提出严肃批评,也因此让杨得志对此刻骨铭心。
1948 年 11 月 2 日,辽沈战役以我军的辉煌胜利圆满收官,紧接着,11 月 6 日,淮海战役的烽火迅速点燃。彼时,东野即将南下的趋势已十分明显,只是具体入关时机尚不明朗。华北地区的傅作义虽一时间有些猝不及防,但凭借手中六十万大军的雄厚资本,在战斗、和谈或是撤退的选择上,仍占据着一定主动权。反观我军,在华北地区的兵力相对有限,仅有三个兵团,且实际用于对付傅作义的仅有两个兵团,当时徐向前正率一兵团在山西与阎锡山激战正酣,难以抽调兵力支援华北战场。
展开剩余85%要成功应对傅作义,唯有等待东野部队入关增援。此时,杨得志率领的华北二兵团驻守在保定附近,作为一支灵活机动的重要力量,肩负着保卫党中央安全的重任。面对复杂的华北局势,杨得志、罗瑞卿和耿飚多次展开深入探讨,最终达成共识:“无论如何,都要设法将傅作义集团牢牢留在平津地区,他们可是我们志在必得的‘盘中餐’。” 事实证明,由杨得志和罗瑞卿率领的二兵团司令部,精准无误地把握了中央的战略意图。
1948 年 11 月 17 日,杨得志收到中央发来的电报指示:“杨、罗、耿所部即刻在阜平待命,并随时做好向张家口附近出动的准备,协同杨、李、李所部,全力阻止敌人逃跑。” 此处的杨、李、李,指的正是由杨成武、李井泉和李天焕指挥的华北三兵团。仅仅七天后,即 11 月 24 日,毛主席再次向三兵团转发电报,明确要求:“第三兵团立即撤围归绥,秘密向东进发,以奇兵突袭之势进至张家口、宣化一带,静候东北主力入关。” 与此同时,毛主席命令徐向前指挥的一兵团放缓对太原的进攻节奏。从这些决策不难看出,淮海战役刚刚打响,毛主席便已高瞻远瞩,开始对整个华北局势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战略布局。
11 月 23 日,东野主力部队从沈阳、锦州、营口等地相继出发。为巧妙迷惑傅作义,新华社特意播发了林彪视察沈阳的消息,并刊载了他的讲话内容,营造出部队将推迟入关的假象。就在杨得志兵团按照既定计划稳步调动之时,杨成武果断指挥三兵团打响了张家口战役。彼时,所有高级将领都深刻领会到,毛主席此举意在通过张家口战役,牢牢牵制住傅作义的注意力,使其无暇顾及东野南下的真实动向,进而无法实施东逃计划。
彼时,杨得志兵团在紫荆关地区迅速集结,时刻保持高度警惕,密切关注战局变化,随时准备根据形势投入战斗。倘若傅作义大军倾巢而出援助张家口,二兵团将立即配合三兵团展开协同作战;若敌军企图经海路向南逃窜,杨得志兵团则要迅速沿天津、唐山一线进行顽强阻击。实际上,傅作义严重低估了东野南下的决心与速度,错误地认为杨成武在张家口的战斗只是局部小规模冲突。于是,他精心谋划,妄图趁东野尚未入关之际,先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我军华北攻势,随即派出嫡系精锐 35 军及驻怀来的 104 军 258 师紧急驰援张家口,并将驻昌平的 104 军一师调至怀来,驻涿县的 16 军移防到昌平、南口,全力确保北平与张家口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。
1948 年 11 月 30 日,35 军及 104 军部分兵力顺利抵达张家口。能够成功调动傅作义的嫡系王牌 35 军,这无疑是一个意外之喜,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,让杨得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杨得志敏锐地意识到,这是一招至关重要的 “奇兵”,战局的转机或许就在眼前。出发前,罗瑞卿满怀好奇地询问杨得志与耿飚:“郭景云(时任国民党 35 军军长)这个人作战风格如何?有什么显著特点?” 杨得志幽默风趣地回应道:“听说他鬼点子不少,不过在我们面前,那些‘小聪明’根本派不上用场。” 耿飚虽未言语,但内心早已热血沸腾,张家口曾作为晋察冀军区首府,却因战局不利不幸落入傅作义手中,这一直是华北军民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与遗憾。
耿飚在回忆录中深情写道:“如今,我们终于要在这里彻底解决华北敌军主力,夺回这座塞上名城。无论敌军是王牌部队还是杂牌军,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。想到此处,我内心不禁高声呼喊:张家口,我们回来了!”1948 年 12 月 2 日,毛主席向杨得志兵团发来电报,明确指示:“兵出紫荆关,迅速直逼平绥线。” 接到命令后,二兵团全体官兵迅速行动,士气高涨。当得知 35 军已被成功调动的消息后,战士们更是群情激昂,有的干部战士甚至振臂高呼:“与 35 军算总账的时候到了!”
然而,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,意外突然降临。12 月初,东野先遣兵团在攻打密云时,由于情报侦察工作不够细致及时,遭遇敌军顽强阻击。为了顺利攻克密云,不得不紧急抽调第 11 纵队,经过艰苦奋战,最终于 12 月 5 日成功夺取密云。傅作义得知密云出现头戴狗皮帽子的军队后,顿时大惊失色,敏锐地意识到东野已经入关,形势万分危急。他急忙下令郭景云率 35 军火速撤回北平,加强北平的防守力量。对于密云战斗是否导致东野入关秘密暴露,后世存在不同观点。有人认为百万大军行军,行动规模巨大,很难做到完全隐秘;但不可否认的是,傅作义正是在得知密云战况后,果断下令调动 35 军进行增援。
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毛主席也颇感意外,整个战局瞬间变得更加紧张复杂。原本杨得志二兵团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和部署,如今却不得不被迫大幅缩短筹备周期。12 月 4 日,毛主席心急如焚,连发三封电报,严令杨得志迅速控制宣化、怀来等地,坚决阻止敌人增援,同时务必确保张家口敌军无法向东逃窜。毛主席电报中焦急迫切的语气,即便多年之后,仍深深烙印在杨得志、罗瑞卿和耿飚的心中,令他们难以忘怀。
起初,杨罗耿兵团每日行军八九十里,接到中央的紧急命令后,全体将士立即转为强行军,行军速度大幅提升。然而,即便战士们拼尽全力,两条腿终究难以追上敌人装备精良、拥有铁路和大量车辆的 35 军。35 军虽并非全部美式装备,但配备了 400 多辆道奇卡车,机动能力堪称一流。反观杨得志兵团,大多时候只能在太行山区崎岖险峻、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艰难前行,地形复杂多变,加之冬季气候寒冷,天空中还不时飘着零星雪花,给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,步行前进十分艰难。
耿飚在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艰难处境:“此时,我们大部分部队还在太行山区的崎岖山路上艰难行军。山路不仅狭窄难行,而且迂回曲折。地图上看似短短十里路,实际行军距离却远超二十里。” 当时,第 8 纵 22 旅刚刚艰难翻过虎头掌岭,耿飚焦急地致电了解情况,得知该部两个半小时仅仅前进了七里路。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,耿飚果断下令该部要不惜一切代价,务必完成当日的行军任务。22 旅回电中坚定地写道:“山高不如脚高。” 短短四个字,充分展现了官兵们克服艰难险阻、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。
由于任务紧迫,形势危急,杨得志兵团几乎没有停歇的时间,甚至连做饭的时间都被省略,战士们饿了只能啃食生小米。为了鼓舞士气,激励部队奋勇前进,杨、罗、耿三人亲自派出宣传员深入部队,沿途张贴振奋人心的标语,高声呼喊口号:“抓住 35 军!堵住 35 军!追上 35 军!逮住 35 军!” 三位指挥员自己也常常站在路边,大声呐喊,为战士们加油鼓劲。尽管全体将士全力以赴,但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,仍然难以追上敌人。郭景云接到傅作义的紧急命令后,率领 35 军乘坐 400 多辆卡车,于 12 月 6 日从张家口迅速撤退。
在这场紧张激烈的追击与撤退较量中,杨成武指挥的三兵团在战略部署上出现了一些疏忽。原本应将防止敌军突围的重点放在张家口西侧,然而,由于攻打密云的行动过于突然,导致傅作义紧急下令郭景云撤回北平,而杨成武未能及时灵活调整部署,给敌人留下了可乘之机。原本负责在沙岭子阻击敌人东逃的第 1 纵第 1 旅,在敌军强大攻势下,未经请示擅自撤退。这一失误使得 35 军发现我军防线出现松动,趁机顺利撤离。
消息迅速传至毛主席处,毛主席得知后极为震怒,立即发出措辞严厉的电报,对杨成武兵团提出严肃批评,并将电报同时转发给杨得志兵团及平津前线其他领导人,严令二兵团务必尽快赶赴平绥线,完成既定作战任务。几十年后,杨成武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:“毛主席对我所属部队的表扬数不胜数,但批评仅有这一次,而且极为严厉,这次批评对我教育深刻,至今仍历历在目,难以忘怀。”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,阻击 35 军一线仅有第 4 纵第 12 旅及冀热察军区部分地方武装拼死抵抗,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,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,为主力部队的赶到争取了宝贵的一天两夜时间。
杨得志虽未直接受到毛主席的批评,但他心里十分清楚,若一旦因自己的失误耽搁战机,放跑 35 军,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。12 月 6 日凌晨,杨得志怀揣着毛主席的电报,果断下令全军立即涉水渡过洋河。洋河河水虽不算深,仅及胸口,但此时正值寒冬腊月,河面冰层薄弱,战士们涉水渡河极为艰难,冰层在脚下 “咔嚓” 作响。然而,为了完成任务,全体将士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。一个小时后,杨罗耿全军成功渡过洋河,而此时河面又悄然重新结冰。
在大冬天涉水渡河,许多战士的身体被严重冻伤。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,部分冻伤严重的战士不得不被迫截肢,留下终身残疾。但为了全局的胜利,他们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,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12 月 8 日凌晨,经过连续多日的强行军,杨罗耿兵团终于抵达新保安,成功截击 35 军。这一胜利的取得,或许带有一丝命运的眷顾。我军一路强行军,克服重重困难;而敌军却因种种原因,行动迟缓,先是在张家口逗留过久,后来又莫名其妙地在新保安停留一夜,最终自掘坟墓,陷入我军的包围圈。
耿飚在回忆中提到,当时战地小报上刊登了一首生动形象的诗:“三十五军好比山药蛋,已经放在锅里边;解放军四面来烧火,越烧越煮越绵软。同志们,别着急,山药蛋不熟不能吃;战前工作准备好,时间一到就攻击。” 罗瑞卿看到这首诗后,笑着说:“这首诗写得不错,不过它只描述了我们二兵团这口‘锅’的情况,而毛主席那口‘锅’里,可不止有‘山药蛋’,那里还有‘海’(天津)、‘山’(燕山),以及北平的金銮殿。”
连续六天六夜的强行军,给杨得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战后,据说他心有余悸地对罗瑞卿感慨道:“打掉 35 军,那种紧张激烈的感觉,有点当年过大渡河的味道。” 这场新保安战役,不仅考验了我军将士的意志和勇气,更彰显了我军在复杂多变的战局中,灵活应对、果断决策的卓越军事智慧。而那本《战术思想与作战经验》,始终陪伴在杨得志将军身边,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、惊心动魄的历史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,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纽带。
发布于:河北省贝格富配资-配资平台有哪些-股票无息配资-配资官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