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锦绣芳华》自播出以来,话题不断,除了剧集本身引发的热议,剧中呈现的唐代服饰、发型与妆容,也不断刷新观众对于“古人审美”的认知。特别是剧中的发型设计,既让人眼前一亮,又引发了不少讨论。尤其是预告片中一闪而过的那个发型,简直让人感叹:“这才是我理解的唐朝!”
观众们纷纷表示:“好啦,原来是我太落后了,以为剧中的妆容和发型太现代,没想到是我自己理解错了。”那一款高耸且略带倾斜的发髻,在正面看显得十分醒目,侧面又与脸部的长度极为相符。很多网友一开始纷纷表示,这个发型像“妙脆角”,也有说像“粽子”,甚至有人调侃它像“一角比萨”。总的来说,大家一致的疑问是:这还是唐朝的发型吗?
然而,经过一番研究与考证,我们可以肯定地说,确实,这正是唐朝的发型。通过慢镜头逐帧分析,可以看到,杨紫所梳的发型应为唐代的“单刀半翻髻”。这一造型与唐代的彩绘陶俑中的女性形象极为相似,尤其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女俑,头发盘起的造型与杨紫的发髻几乎一模一样。陶俑的形象是如此生动,面容美丽、神态优雅,双目低垂,似乎在若有所思。这种“半翻髻”的发型在唐代确实非常流行,尤以高贵女性的装扮为代表。
展开剩余77%根据唐代学者段成式所著的《髻鬟品》记载,唐代的女性发型种类繁多,从“翻荷髻”到“半翻髻”,再到“反绾乐游髻”,每一种发型都极具特色。而“半翻髻”便是从隋代的“翻荷髻”演变而来。翻荷髻的发型呈现出像未完全舒展的荷叶,发髻平整且向额头倾斜,整个头顶被收拢为一个扁圆形状。这个发型的美感与唐代的华丽气质十分匹配,彰显了古人对精致与复杂美学的追求。
“半翻髻”的发型在唐代的女性中非常常见,逐渐演变成了更为复杂且富有层次感的“单刀半翻髻”。这种发型上端向一侧倾斜,整体结构仿佛一把刀一般直挺,形态独特且富有动感。与此相对的,还有“双刀半翻髻”,这一款发型顶部呈现出双向翻转的效果。
值得注意的是,杨紫曾在《国家宝藏》节目中饰演文成公主时,选择了“双刀半翻髻”,这一造型与“单刀半翻髻”极为相似,只是在细节上稍有不同。而在其他影视剧中,如《国色芳华》与《风起洛阳》,这一发型同样有所体现。特别是在《国色芳华》中,杨紫的发型更为夸张,翻折的效果更为明显,展现了发型设计的独特魅力。
与《锦绣芳华》中的“单刀半翻髻”类似,《风起洛阳》中的宋茜饰演的武思月,头顶的发型也同样展现了这种唐代经典造型。而在《杨贵妃秘史》中,何赛飞饰演的武惠妃的发型,也与“单刀半翻髻”极为相似,这些作品中的发型呈现出唐代女性发型的高贵与复杂美感。
唐代的女性发型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美感,许多唐代的文物和壁画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佐证。例如,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中,便描绘了梳着“单刀半翻髻”的女性形象。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女,她的墓中壁画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风采。虽然这些壁画已经有些斑驳,但我们依然可以一窥唐朝女子的风采。
那么,这样的高大复杂的发型需要多少头发才能达到呢?难道唐朝女性个个都是发量爆棚的“发量王者”吗?其实,唐代女性的发型有时并非完全依赖自己的发量。很多发型使用了“义髻”——一种由假发做成的发饰,帮助女性造型更加立体和宏伟。《新唐书》曾记载,贵妇常使用“义髻”作为首饰。义髻有的由毛发编成,有的则是由木质或纸质的材料制作而成,极具实用与装饰性。
一些发型甚至由义髻制作而成,这种发饰流行程度超乎想象,甚至连杨贵妃都喜爱使用假髻。杨贵妃常用假发作为首饰,帮助她展现更加华丽的形象。甚至有传言称:“义髻抛河里,黄裙逐水流”,这足以见得义髻在唐代贵妇人中的流行。
今天,我们再看《锦绣芳华》中的这些“夸张”造型时,不再疑惑这些设计是否“现代化”或“过于创新”。通过对唐代服饰与发型的深入了解,我们开始意识到,这些设计其实都源自于古人的智慧与美学。正如学者所言:“唐代的审美展现了无所束缚的创新与革新,服饰中所展现的美感意识,不仅充满了生命力,还充满了对美的追求。”
唐朝女性的造型,无论是发型、服饰,还是整体的仪态,都反映出了一个盛世文化的蓬勃发展。而这种极具创意和美学的审美,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,仿佛跨越千年的时空,依旧鲜活而生动。
发布于:福建省贝格富配资-配资平台有哪些-股票无息配资-配资官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