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保山日报
张 超
保山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。课题类别:重点课题。课题名称:“五育”并举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研究。课题批准号:14523ZD06。
《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(2022版)》的颁布,标志着劳动教育从“边缘化”走向“核心化”。然而,农村小学受限于资源匮乏、师资薄弱等问题,普遍存在劳动实践与学科教学割裂、课程内容单一化等困境。以腾冲市界头镇中心小学为例,尽管拥有1600余名师生及劳动实践基地,但其劳动教育仍以传统农事活动为主,未充分挖掘与语文、科学、数学等学科的融合价值。如何立足农村地域特色,构建“五育”并举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,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。本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,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周期,探索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路径,为同类学校提供可复制的课程开发策略。
一、文献综述
国内外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课程价值、实施路径等方面,“五育”并举视角下的研究仍显不足。国内学者强调劳动教育应融入学科教学(李政涛,2020),但缺乏具体的课程设计框架;国外如芬兰的“现象教学”虽倡导跨学科整合,但其经验难以直接迁移至我国农村教育情境(王红,2021)。现有研究表明,劳动教育与“五育”并举需立足地域特色,强化资源整合与策略创新。本研究基于理论缺口,提出“以农为本、学科协同”的课程构建思路,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提供新路径。
二、研究方法与设计
文献研究法:通过CNKI等平台系统梳理劳动教育与“五育”并举的关联性,形成理论支撑。
行动研究法:在自然教育环境中实施课程方案,通过“计划—行动—观察—反思”循环优化课程设计。
案例分析法:选取《二十四节气种植实践》等典型课程案例,提炼“五育”并举的有效策略。
调查法:通过问卷与访谈,分析师生对课程的需求与反馈,确保课程设计的适切性。
三、课程构建的核心策略
(一)分层设计策略:以“三阶目标”贯穿课程体系
1.目标分层:低年级(1~2年级):以劳动情感启蒙为主,设计“种子发芽实验”(科学+劳动)、“节气儿歌创编”(语文+劳动)等活动;中年级(3~4年级):侧重劳动技能培养,开展“农田面积测量”(数学+劳动)、“传统农具改良”(科学+劳动)等实践;高年级(5~6年级):强调综合应用能力,组织“农产品营销策划”(语文+数学+劳动)、“生态农场设计”(美术+劳动)等项目。
2.内容分层: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,结合区域作物种植周期设计课程模块(见表1)。
(二)资源统整策略:构建“三位一体”资源网络
1.地域资源开发:编写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作物种植指导手册》,明确作物种植流程与学科关联点。挖掘本地非遗文化(如古法造纸),设计“传统手工艺制作”(美术+劳动)特色课程。
2.学科知识整合:成立跨学科教研组,梳理1~6年级教材中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,形成“学科—劳动”关联图谱。开发校本教材《田野里的课堂》,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,将数学测量、科学实验、语文写作融入劳动任务。
3.家校社协同:邀请家长担任“田间导师”,传授传统农耕经验;联合社区农场开展“职业体验日”,深化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属性。
(三)评价创新策略:建立“双维度四指标”评价体系
1.过程性评价:设计《劳动成长档案袋》,记录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、技能提升及学科知识应用情况;采用“星级认证”制度,对“种植小能手”“创意设计师”等角色进行表彰。
2.成果性评价:举办“劳动成果博览会”,展示学生制作的农具模型、种植报告、节气手账等作品;引入多元评价主体,由教师家长、社区代表共同评定学生的综合表现。
四、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
(一)师资能力提升:开展“五育”并举式劳动教育”专题培训,帮助教师掌握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法;实施“一课双师”模式,由学科教师与劳动导师协作授课。
(二)实践基地优化:划分“班级责任田”,实行“承包到班”管理制度;搭建“智能温室”,突破季节限制,实现全年劳动实践。
(三)动态调整机制:每学期召开课程研讨会,根据实施反馈修订课程内容;建立“问题台账”,针对性解决“学科知识嵌入生硬”“课时分配冲突”等典型问题。
五、预期成果与挑战
(一)成果:形成《“五育”并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》及配套教材;汇编《优秀教学案例集》,提炼可推广的课程实施经验;发表相关研究论文,推动劳动教育理论发展。
(二)挑战: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,需通过培训提升专业素养;课程实施受季节与天气影响,需灵活调整教学计划。
“五育”并举视域下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构建,能够有效整合地域资源,促进“五育”协同发展。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以下方面:
加强师资培训:通过工作坊、校际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;
优化课程资源:开发数字化教学工具(如虚拟农场模拟系统),辅助实践教学;
扩大社会参与:引入家长与社区力量,形成“学校—家庭—社区”协同育人网络。
(作者系腾冲市界头镇中心小学教师)
贝格富配资-配资平台有哪些-股票无息配资-配资官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