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
10月7日,2025钱塘江涌潮科考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海宁举行。一场国际学术会议碰撞一场硬核科考行动,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与近百名科考队员齐聚海宁。
记者 施雯 摄
他们不仅解码涌潮的“自然密码”,更挖出钱塘江藏在文化、科技、生态里的“隐藏技能”。这场关于潮水的“双料盛会”,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条陪伴浙江人千年的“母亲河”。
推进“钱塘江海塘·潮文化景观”申遗
10月7日,2025涌潮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召开,中国、澳大利亚、意大利等多国专家带着研究成果“赴约”。钱塘江涌潮不是简单的潮水,是凝聚科学、文化、生态价值的金名片。这张“金名片”的含金量,被专家们一一拆解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提到,浙江在全省系统性推进“海塘安澜千亿工程”,但全球气候变化让涌潮研究有了新难题,“这时候,就得靠全球智慧一起扛!”会议现场,杭州带来好消息:杭州已有西湖、大运河、良渚三大世界遗产,现在正全力推进“钱塘江海塘·潮文化景观”申遗预备名单申报工作,未来杭州可能再添一颗“世界级明珠”。
展开剩余70%潮文化有新考证,潮水也有一些“小脾气”
意大利人尼克的现场分享,同样让人惊喜。这位中国国家冲浪队的外教,翻遍了历史文献,考证出“世界冲浪可能源于中国”:“千年前的钱塘江‘弄潮’,就是中国人独特的‘冲浪文化’,那会儿的弄潮儿,说不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冲浪爱好者!”尼克的话让现场响起阵阵掌声,原来我们的“潮文化”,早就走在了世界前列。
这边学术会议聊得火热,那边钱塘江上的科考行动也交出了“成绩单”。9月初,近百名科考队员在钱塘江南北两岸设了23个点位,摸透了潮水的不少“小脾气”。在南岸余姚陶家路闸以东5公里处,队员们发现大变化:南岸的起潮点居然“搬家”了!而且受地形影响,这里的涨潮流还形成了“三股一线潮”,三条潮线并行奔涌,场面壮观极了。
更神奇的是在海宁新仓段,今年科考也拍到了“一镜多潮”的画面——多种潮型在同一区域同时出现,一会儿是一线潮的笔直,一会儿是回头潮的汹涌,就像潮水在“变魔术”,这全是因为尖山河段滩地涨淤频繁,地形“太调皮”。科考队还揪出了潮水的“隐形队友”——暗潮。从海宁大缺口到富阳悬空沙的江段,在明潮过后5到30分钟,暗潮可能悄悄出现,有时候甚至会“潜伏”一小时。
“暗潮就像潮水的‘尾巴’,虽然不显眼,但对航运、堤坝安全存在一定影响。”科考队员解释道,现在有了监测数据,就能更好地防范暗潮风险。
超长待机的古海塘,用黑科技赋能护航
学术会议上,专家们为涌潮申遗出谋划策,从景观保护到文化挖掘,从工程实践到政策支持,跨领域的合作让申遗之路更清晰。科考行动则为保护提供了“数据支撑”,无论是暗潮的规律、海塘的隐患,还是潮汐树的生长,这些发现都让保护措施更精准、更科学。
潮水的威力不容小觑,尤其是钱塘江河口,强涌潮和洪水一起“夹击”海堤,堤脚被冲刷得厉害。工程师拿出“硬核黑科技”:用施工围堰、高强度垂直板桩墙,还有深水区柔性水平防冲刷技术,这些技术就像给海塘穿上“防弹衣”,既挡得住潮水,又成就江边风景线。
对那些历经百年的古海塘,浙江更是派出了“海塘隐患巡检机器人”,用多维雷达和瞬变电磁法“透视”古海塘内部,哪里有裂缝、哪里有空洞,机器人一查一个准。同时还建立了长期监测系统,实时跟踪海塘的“健康状况”,让这些老海塘能继续守护一江安澜。
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冬日潮汐树 受访者供图
流动水墨画:“潮汐树”的生存智慧
除了海塘,钱塘江上的“大地艺术品”——潮汐树也于近年成功出圈。科考发现,这些潮汐树每年都有“生长规律”:年初跟着上年末的势头扩大,年中缩小,年末又开始“发力”,就像在“呼吸”一样。
对比海宁大缺口和杭州下沙的潮滩,队员们还发现了潮汐树的“生长密码”:大缺口的潮差是下沙的2倍多,涌潮高度也在翻倍,水流动力更强,就像潮汐用更有力的“画笔”在滩上作画;而且大缺口的低潮位比潮滩低3.4米,下沙只低0.4米,落潮时大缺口的水流“作画时间”更长,所以这里的潮汐树长得更粗壮、形态更丰富。
无论是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思想碰撞,还是科考行动中的新发现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:让钱塘江涌潮这一自然与文化瑰宝,能更好地“活下去”“火下去”。
发布于:浙江省贝格富配资-配资平台有哪些-股票无息配资-配资官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